尤其是对于书法中的一些细节处理,比如对于转折的处理,对于连笔的处理,对于飞白的运用,在这么大一篇作品里,可以将各种运用的例子都找得出来。
然后再对比这些细节,观者才明白过来,啊,原来黄庭坚这样的大书法家,已经将寻求变化,避免重复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,同时还要符合结字章法,也就是汉字美学的基本逻辑,戴上枷锁再跳舞的传统也没有丢。
许多咋一看上去都差不多的笔画,经过周至一讲解,大家才发现原来书法家的处理方式全都不一样,而所有的这些,都发生在草书艺术这一迅捷跌宕,如电光火石兔起鹘落的创作方式当中,艺术家的手眼脑已经达至了高度完美的和谐境界,一种忘却自身,让灵感完全脱离了肢体拘束的境界。
对于周至来说,能够近距离体会黄庭坚书风最完美最细腻的载体的机会并不多,哪怕是现代科技最精美的复制品,也复制不出现场观摩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的,这种笔触的流转和变化。
“宣纸和毛笔都是十分敏感的工具,力道方向甚至节奏的些微变化,都能够通过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来,而这些信息却很难被复制品承继与表达。”周至最后总结道:“因此书法从明中期以后,逐渐出现了碑学与贴学之分,发展到了后来,甚至影响到了古文字研究流派的形成。”
“这也是诸多文明发展过程中,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,文明的出现最早是原始朴素的,其后渐渐发展到精细繁琐,但是再抵达一个高度之后,又会开始出现大量的精简。”
“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,这样的精简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全面的体现,无论是书法,绘画,还是饮食,衣着,甚至音乐,电影,都是如此。”
“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定性为美与艺术的衰亡,我个人更倾向于反过来理解,那就是无论我们多么的烦恼于生活的匆忙,也还是没有忘记,用能够让心灵沉醉的方式来犒劳自己。”
“哪怕这样的沉醉越来越少,时间越来越短,却依然能够反映出数千年前中国思想家孟子的那句名言——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
大厅里响起了大家的掌声,面前这个中国青年的这番讲解,让在座大多数本身就是东方艺术爱好者的人,对于东方艺术王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——书法艺术,有了一次更深的理解。
他们很容易欣赏瓷器,青铜器,玉器,雕塑,甚至不按西方透视美学逻辑绘制的壁画,图卷,他们也都能理解,但是书法,的确有些超纲了。
今天周至从最早的甲骨文到最晚出现的草书,给他们科普了一回后,所有人都不由得升起了一种优越感——原来我们这么喜欢东方艺术史是有道理的,因为这波审美,它的确够高级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