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风呼啸,风声如同猛兽的咆哮,吹得树木东倒西歪,铁皮屋顶被轻易掀起,在空中打着旋。路边的垃圾桶、杂物被卷到空中,如暗器般横飞。祁同伟带领着救援队伍,在风中艰难前行,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大自然的巨力抗衡。他们挨家挨户地敲门,确保每一个人都安全转移。有一户人家的老人行动不便,祁同伟毫不犹豫地背起老人,在狂风中踉跄着走向安全的避难所。
然而,灾难带来的不只是物理上的破坏,还有人心的冲击。龙卷风过后,村子里一片狼藉,农家乐的招牌被吹断,采摘园里的瓜棚坍塌,许多西瓜被砸得稀烂,蛤蟆养殖基地的防护设施也损坏严重,部分蛤蟆逃了出去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一些村民开始抱怨,甚至对祁同伟的领导产生质疑。
“这日子怎么过啊,刚有点起色又被打回原形!”一位大妈坐在自家倒塌的房屋前,哭诉着。
“都是搞这些旅游项目,引来了灾祸!”一位大爷愤怒地指责道。
面对这些抱怨和指责,祁同伟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深知村民们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后,内心的脆弱与疲惫。但他更清楚,此时绝不能退缩。他再次召集村民,站在一片废墟前,声音坚定而有力:“乡亲们,我们经历了这么多,哪一次不是挺过来了?这次也一样!龙卷风毁得了我们的房子、设施,但毁不了我们的希望和团结。我们一起重建,会比以前更好!”
为了稳定村民的情绪,祁同伟首先组织村干部对受灾情况进行详细统计,安抚受伤和失去财产的村民。同时,他积极联系外界的救援力量和相关部门,争取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。在等待援助的过程中,村民们在祁同伟的带领下,开始自救。大家一起清理街道上的杂物,扶起倒下的电线杆,为后续的重建工作做准备。
然而,重建之路充满艰难。资金的短缺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。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,如今又遭遇龙卷风,村子的财政捉襟见肘。祁同伟四处奔走,向政府部门申请救灾资金,联系企业寻求赞助,甚至发动村民们捐款捐物。他还组织村民们重新规划受灾区域,优化农家乐、采摘园和养殖基地的布局,使其更加坚固且适应旅游需求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游客听闻村子受灾的消息,纷纷伸出援手。有的捐款,有的提供物资,还有的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,为村子发起募捐和宣传。这些来自外界的温暖,让村民们深受感动,也更加坚定了重建家园的决心。
与此同时,祁同伟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——如何找回逃散的蛤蟆。这些蛤蟆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来源,还关系到整个养殖产业的未来。他组织了一支由村民和志愿者组成的搜寻队,深入村子周边的田野、池塘和树林。搜寻的过程并不轻松,蛤蟆善于隐藏,而且分布范围广。队员们在泥泞的土地上艰难前行,拨开茂密的草丛,仔细寻找每一个可能藏有蛤蟆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