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三百五十四章 射程之内(2 / 2)

他和高孝娘,已经在郭淑的撮合下凑对了,这对新婚小夫妻在王府有单独的一间屋子,屋子不大,却也温馨。

也就是说,高尚现在是他的老丈人,虽然高孝娘至今不认这个爹,但是高尚可是认这个闺女的。

李琩点了点头,登车回府。

王府内,高尚正带着几个人坐在前堂,与郭淑聊着天,聊天内容大概就是去了平卢之后的一些所见所闻。

他在平卢的官职并不低,平卢的地盘其实就是营州,现在叫柳城郡,而他是柳城郡丞,二把手。

这个级别自然少不了与安禄山接触,加上高尚本就是河北人,所以双方也算是很快就熟悉起来,加上高尚这个人蛰伏多年,一朝为官,免不了爱展现自己,帮着安禄山出谋划策,屡屡应验,因此很短时间内便得到安禄山的器重。

“阿郎回来了,”管家张井进来通报了一声,郭淑缓缓起身。

高尚与他身边那几人赶忙站起,开始整理衣冠。

李琩迈入门槛的一瞬间,几人同时向他行礼,只见李琩摆了摆手:

“不要客气,坐坐坐”

其他人都坐下了,但是高尚还站着,只见他朝着李琩递出一个隐秘的眼神后,随后向李琩介绍起他身旁那位略显拘谨的年轻人:

“这位便是安节帅长子安仁行。”

安仁行再次起身,朝李琩揖手:“见过隋王。”

高尚又指着第二位道:

“这位便是隋王幕臣严希庄的兄长,严庄。”

身形枯瘦,面容清癯的严庄施礼道:

“见过隋王。”

高尚又指着一人道:“这位是平卢射生官,张忠志。”

“见过隋王,”张忠志恭敬道。

高尚又道:“这位是安节帅幕臣,刘骆谷。”

“见过隋王,”刘骆谷道。

高尚指着最后一个道:“康孝忠。”

“见过隋王,”康效忠道。

李琩点了点头:“坐吧坐吧,不要拘谨,刚在右相那边见过你们的节帅,不危是我的属官出身,既然带你们来,必有用意。”

说罢,郭淑起身朝李琩点了点头,退出前堂,而李琩在妻子原先的位置坐下,看向高尚道:

“怎么回事”

高尚带着几个陌生人突然拜访王府,必然是有原因的,尤其是他们本该在平康坊等待安胖子才对,不该出现在这里。

高尚瞥了严庄一眼后,道:

“平卢升镇,但是在京师却没有进奏院,安节帅此番入京,有意请奏朝廷,在长安开辟进奏院,这件事,最好还是请中枢显贵提出来为好,我们奏请的话,不太方便。”

李琩点了点头,不方便的原因,是因为平卢奏事,目前还是走的范阳进奏院,而安禄山想在长安独立门户,要打通的关节太多。

但高尚在说完这句话的时候,给李琩使了一个眼色,而李琩意会到,对方恐怕是别有内涵,关键并不在设置进奏院上面。

尤其是他发现,那个严庄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,似乎非常期待下文。

“暂时不必,”李琩试探性的说道:

“中枢没有议过这件事,骤然提出,可行性不大,范阳部将即将入京,还是等等看吧。”

他话说完,高尚顿时露出一抹诡异的笑容,那个严庄也似乎瞬间放松下来。

李琩明白了,他们不是希望平卢设置进奏院,而是在试探朝廷是否有拿走裴宽的意思。

如果拿走裴宽,安禄山自然会争取范阳,到那个时候,范阳平卢又是一家,设什么进奏院啊。

不过李琩从高尚的一些微小提示上看得出,眼前这帮人,应该是处在一种猜测状态,而高尚带他们来王府,就是寻找答案来了。

“你们在长安,住在哪里”李琩问道。

高尚道:“按照规矩,应是范阳进奏院,但是我们住客栈,不去那边。”

李琩噢了一声,点了点头。

这时候,严庄非常隐秘的以肘子顶了一下高尚,于是高尚继续道:

“有一件事情,卑职斗胆相询。”

李琩笑了:“早该如此了,跟你们打了半天哑谜,我这脑子都有点晕了,有什么便说什么。”

这次反倒不是高尚说了,而是严庄主动起身道:

“卑职请教隋王,朝廷是否会在范阳有所变动。”

“你直说换不换裴宽不就得了吗哪那么多弯弯绕绕”李琩笑道。

严庄不好意思的笑了笑,不敢接话,但是却在等待李琩的下文。

其他人也是跟着傻乎乎的笑。

看的出,这帮人应该是安禄山手下的谋臣,他们嗅觉敏锐,从朝廷的一些动作中,察觉到一丝端倪,但是不敢确定,于是让高尚出面,来李琩这里打探消息来了。

这帮人确实胆子大,一个个的官阶低的可怜,却敢打听这种事情。

而李琩捅破之后,他们竟然也没有否认,确实是一票干大事的啊,难怪能将大唐捅破天。

“事在人为,”李琩给出了答案。

严庄等人瞬间激动,朝李琩行礼道:

“请隋王相助,平卢必有厚报。”

李琩没有应声,只是淡淡道:“我可什么都没说,今天到此为止,不危留下,你们先回去吧。”

严庄也没有想到李琩就这么下了逐客令,只好悻悻然的带着其他人离开。

等到人的走后,不等李琩询问,高尚便主动开始解释道:

“裴宽有意拿回平卢,所以与左相有所交往,安禄山自然不会坐以待毙,提前收集范阳部将的罪证,请人捅到了御史台,他的想法只是希望朝廷换个范阳节度使,但是我和严庄猜测,右相应有托付之意,那么借着此番进京,若能谋划妥当,安禄山还是有可能执掌范阳的,毕竟在范阳,也有很多张节帅旧将,这些人与安禄山关系很好,他若执掌范阳,也许比裴宽更为合适。”

“一口一个裴宽,裴宽是你叫的”李琩沉声道:

“这里是京师,切记说顺了嘴。”

高尚赶忙道:“府主教训的是,在平卢跟着这帮人,确实叫习惯了。”

李琩皱眉道:“照你这个说法,裴宽镇不住范阳”

高尚道:“没有人捣乱,自然是镇得住,但是有人捣乱,他便是捉襟见肘了,这就是为什么裴节帅一直在以各种借口扣押平卢的军资,两边的矛盾,现在已经摆在明面上了,说句不当的话,卑职认为,平卢这个地方,就不该从范阳割离出去,一旦出去,仿若流落在外,方方面面都要看范阳脸色。”

“那你觉得,为什么平卢被割离出去”李琩问道。

高尚也不隐瞒,在李琩这里有什么说什么,坦诚道:

“在卑职看来,这是圣人对裴节帅不信任,故而分离。”

李琩笑了笑,他知道高尚能看清这一点,因为高尚是跟着他混的,平时从自己的一些言语当中,就能猜到这个答案。

裴宽之所以能够赴任范阳,其实是李林甫对裴耀卿的一次妥协,因为他需要裴耀卿的支持,而当时李琩与裴耀卿的关系非常不错。

但是当下,裴耀卿退出了,二裴全都起来了,所以李林甫的第一想法就是先分离二裴,让他们不和,然后再针对裴宽。

宽兄弟八人,皆擢明经,任台、省、州刺史,只凭这一句话,李林甫不顾及裴宽是不可能的。

但是想要因为范阳部将就将裴宽拉下水,也不可能,所以李林甫的目标只有一个,让裴宽从河北回来,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当官,这样他才能放心,这叫射程之内。

“刚才那几个,算是安禄山比较倚重的吧”李琩道。

高尚道:“若是安节帅此番能够功成,除了严庄之外,其它几个就是要留京的,负责清肃进奏院。”

李琩点了点头。

那个安仁行,就是安庆宗,安禄山元配妻子康氏的长子,次子安庆绪,现在应该还叫安仁执,因为兄弟俩后来的名字是李隆基赐的,现在还没赐。

张忠志,奚人,本名就叫这个,但是在历史上,他有个更响亮的名字,李宝臣。

至于那个康孝忠,给史朝义当过户部尚书,原本是安禄山的人,后来跟了安庆绪,再跟史思明,最后跟史朝义,后来在河北纷乱中被杀。

安史之乱,河北冒出不少枭雄人物,安禄山在用人这方面还是有眼光的,麾下皆精锐。

当然,也都是胆大包天之辈,说到底,是河北那边的官场氛围造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