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三百七十五章 宜称陛下(1 / 2)

基哥的女眷是非常多的,没地位的占了百分之九十。

宫眷当中,主要分为皇后、妃、嫔、世妇、御妻,加起来一百来个吧,李隆基当下没有皇后,所以宫眷当中没有人具备参与议定新君的资格。

贵妃是不行的,她终究不是皇后。

那么皇帝死后,按照大唐制,世妇以下就需要离开皇宫了,一般都会去一些寺庙和道观,剩下的那些可以继续留在皇宫,内宫会管她们的养老。

李隆基的遗体,眼下就存放在大明宫的含元殿,已经进棺材了,味道太重。

在殿内守灵的宫眷当中,高级别的,只有硕果仅存的杨贵妃、武贤仪、董芳仪、高婕妤、钟美人、王美人、陈才人和郑才人。

剩下的,都是基哥这几年偶尔宠幸的御妻,出身都不错,但真的没有多少地位。

没办法,谁让基哥年纪大了呢,以前有权力的那些嫔妃们,都被他熬死了。

该哭的也都哭过了,眼下的殿内一片安静,点着长明灯,各位嫔妃身边,也都陪伴着他们的亲人,有些亲人没几个了,有些还有一个大堆。

没错,这个一大堆的,就是杨玉环,她的姐妹几个都在。

“诸王公主,宗室外戚,将会在今夜子时于殿内守灵,”一名内侍过来小声朝贵妃禀报道:

“高将军那边还有事情,贵妃若有事,随时召唤奴婢,奴婢就守在外面。”

当爹的死了,只有他的女人在这里,儿子女儿一个都没来,无疑是非常反常的,但是宫眷们也能理解,因为新君还没有议出来呢,定下了接班人,才能举办丧事。

因为皇帝的丧事,就是由新君来主持操办的,不然就乱套了,定不下首席大孝子,怎么入土

贵妃她们都已经穿上丧服了,丧服制作起来是非常快的,因为粗糙嘛,没什么技术含量。

杨玉环披麻戴孝,跪在灵前一侧,她的姐妹都陪在身边,脸上表情各异。

杨卉、杨玉瑶、杨筱三位国夫人当中,与李隆基感情最不错的,肯定是杨玉瑶,所以她是真的伤心,而另外两个,已经在思考家族以后该何去何从了。

她们最大靠山,也是荣华富贵的最大来源,彻底没了,最可怕的是,她们听说眼下李琩的赢面最大。

这可是从前的妹夫啊,人家一上来,她们全都得遭殃。

“你说现在讨好十八郎,还来得及吗”大姐杨卉小声询问杨玉瑶。

杨玉瑶面容呆滞的摇了摇头:

“你不要问我,我不知道。”

大姐杨卉道:“你与他最是熟稔,他的品性你最了解,怎么能不知道呢我们当下需要考虑后路了,你得帮忙出出主意啊。”

杨玉环依然在低声哽咽,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只觉物是人非,短短几年,变幻如此之大,她一下子根本适应不了。

前夫哥以前的性子,她最熟悉,但是出嗣之后的李琩,她是完全陌生的,与她原本的印象判若两人。

只听杨玉瑶淡淡道:

“隋王李琩,我很熟悉,但若是寿王李琩,又或是未来的陛下,那我可就一点都不了解了,现在生死都在人家手上,你就是想破脑袋,也是没用的。”

没有皇帝的贵妃,那就不是贵妃了,现在是遗孀,与从前的地位天壤之别。

而且将来会住进皇宫,可以说,小命完全都在别人手上。

杨卉现在,心里也是一个劲的觉得倒霉,确实跟着贵妃享了几天福,但也即将跟着她倒了血霉,毕竟她的闺女可是嫁给逆太子的儿子了。

闺女是铁定保不住了,现在就看自己夫妇还有没有活路。

她们姐妹几个当中,杨玉瑶与李琩的关系非同一般,大家虽然嘴上没有说破,但是心知肚明杨玉瑶跟李琩早就鬼混在一起了,不然杨玉瑶每次提起李琩的时候,不会总是春心荡漾。

其实杨玉瑶真的很了解李琩,所以她知道自己这帮姐妹当中,最没有活路的,就是杨玉环。

当然了,以李琩眼下的阴险性子,不会亲自动手,但是还有个更狠的郭淑呢。

“刚才吴将军来过,他跟我透露,十八郎的事情应该不会有意外了,眼下召集亲王议政,也不过是个流程,”杨玉瑶叹息道:

“我会设法见他一面,探一探口风,尽量挽回吧。”

杨卉赶忙点头:“宜早不宜迟,你请吴将军帮忙,尽快见见吧。”

杨玉瑶点了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。

这时候,门外响起了礼官的哀辞,接着,便听到一片的哭声,男女混杂,人数众多。

皇孙、王妃、公主、驸马、外戚,还有一些宗室成员,已经来了。

这些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议政的,所以他们在高力士和宗正寺卿李璆的引领下,前来守灵。

浩浩荡荡的数百人,跪满了大殿,剩下的,则是跪在了外面。

哭嚎声撕心裂肺,每一个人脸上的哀荣都是真真切切。

几十名皇孙,从一岁至二十岁不等,最小的那几个也被自己的妈捏在胳膊肉上,强迫着哭,反正不流出眼泪来是不行的。

很奇怪,杨玉环在所有的亲王家眷中不停游视,就是没有发现郭淑和韦妮儿的影子,她诧异的看向杨玉瑶,示意对方赶紧将杨绛叫过来问问情况。

圣人所有的儿媳都来了,怎么就不见她难道李琩在太极殿已经带着她登基了

杨玉瑶悄悄过去,将杨绛扶至杨玉环身边,小声询问道:

“郭四娘和韦三娘呢两位皇孙呢”

杨绛是知情的,毕竟郭、韦二人离京的时候,府上那么大动静,自然瞒不过她,但是她肯定不会说,所以只是道:

“病的愈发重了,难以下榻。”

杨玉环等人同时一愣,面面相觑,什么病啊这么重连圣人驾崩都不能来了

“治不好吗”杨卉焦急道。

杨绛听出大姐在试探王府情况,已经不想再回答了,碰巧咸宜这时候过来,一把拉起杨绛离开,临走前,咸宜与杨玉环的眼神交织在一起。

两人的眼神都很复杂,本来面子上,她们已经和好,重新成为闺蜜,但是如今,必然是分道扬镳的结局。

杨玉环移开目光的那一刻,两串眼泪滑落脸颊。

造化弄人

太极殿,诸皇子已经全部到了。

李琩是真的不想来,他害怕呀,太极殿是龙武军把守,对他来说,无疑是一个危险的地方,但是既然想当皇帝,就必须过这一关,若是让人看出他的胆怯,会影响到所有人对他的观感。

皇帝是高高在上的,想当皇帝,就要震慑住所有人。

所以他来了。

每一位皇子进殿之前,都由一名大官负责引领,避免皇子扎堆进来,引起纷争。

李适之让卢奂去接引李琩,由卢奂来转述他的苦衷,大概意思是,我心里是支持你的,但是面子上,我们要走个流程,请你来一起商量,其实是让你给大家一个交代。

什么交代呢安抚好所有与李林甫为敌的人,那么这样一来,他会带着这些人支持你。

李琩上去最大的麻烦,就在于,很多人担心李林甫权柄更大,会清算他们,所以他们现在的内心非常复杂,既觉得李琩上位已经是不可避免,又觉得李琩上去,自己的好日子也就要到头了。

其实李适之完全是多想了,或者说,关心则乱,以李琩的手段,他肯定是要安抚好所有人的。

画大饼谁不会呢

等到诸王落座之后,李林甫起身朝着众亲王揖手道:

“刚才我们已经商量过了,朝廷这边,公推老夫与左相,以及信安王、徐国公(萧嵩)、裴公主持局面,宗室则由嗣宁王、嗣申王、嗣薛王、嗣岐王、汝阳王主持,诸位大王可有异议”

眼下的二十余位亲王,皆是面容哀戚,因为他们刚刚得知圣人驾崩,这下突然就要选立新君,很多人当下还没适应。

“等父皇入土为安,再商议此事,不行吗”仪王李璲抬头问道。

李林甫摇了摇头:“有违礼制,行不通的,家之丧礼,牵引者为孝子贤孙,孝子,主孝也,贤孙,次孝也,典法不能乱。”

孝子贤孙,其实就是两个继承人。

庆王李琮语气沉重道:“父皇临终之前,并未托付,但在华清宫的时候,其实是有寄望之人的。”

说罢,他看向李琩,语气温和道:

“我知十八郎当下是众望所归,我也倾向于你,你的才华,诸兄弟们都看在眼中,但是父皇的心意,咱们是不是应该偏重酌量”

李琩赶忙拱手道:“兄长说的是,古往今来,继位之君,当由帝王指定,弟绝无争嗣之心,但凭大家议定。”

这话一出,坐在对面的一帮大臣,各自都在内心分析和琢磨李琩的性格。

明摆着这是一句虚头巴脑的话,但是这种时候,你还真就得这么说,因为当下的形势,在多方大佬的努力之下,已经形成一个皇权平稳过渡的局面。

这是非常好的,谁也不愿意出现流血事件,毕竟在座的大多为门阀出身,彼此之间藕断丝连,他出事了,会不会牵连到我,说不定啊。

那么在没有流血的前提下,选立新君,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。

那么想要不流血,唯一的选择,其实就是李琩,因为不选他,肯定流血。

宗室这边,提议诸王一起商议,其实就是给圣人的儿子们留后路,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,但是过程同样非常重要,这决定了李琩上位之后,会不会在宗室内大开杀戒。

诸王们,其实很多人也都心里明白,所以今天说话都非常的温和,不像从前,上来就干仗。

现在他们不敢跟李琩干了。

仪王李璲也看向了李琩,温和道:

“父皇在华清宫,每日指导你六兄治国之事,贵妃、高将军、韦侍郎,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,十八郎觉得,这是否是父皇对老六的寄望呢”

李琩点头道:“自然是,六兄之贤,冠绝诸王,这是众所周知的,弟对六兄之敬爱,你们平日也都看在眼中。”

“自然自然,我们都知道,”李琮等人纷纷点头道。

他们现在跟李琩说话,都有点虚,因为对面坐着好几个人,看向他们的眼神是非常凶狠的。

就好像一句说错,那帮人就会起来干他们。

李琩现在,要表现的谦虚一些,大度一些,仁慈一些,就好像对皇位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,反正他不管说什么,自有人帮他拽回来。

我就算不想上去,在座的大部分人,他们也不同意啊。

果然,这时候李林甫说话了:

“圣人的还嗣诏中,言明了寿王嫡子之尊,事实上,没有这封诏书,在座的诸位也都清楚,没有出嗣之前的寿王,确确实实是圣人嫡长,贞顺皇后二子二女,都为圣人之极宠,即使寿王出嗣,圣人依然是屡屡交付大权,委以重任,陇右建功,威震边陲,执掌卫府,戍卫京师,可谓众望所归,在老夫看来,圣人对寿王之寄望,远大于荣王。”

话说到这个份上,其实有一件事,是可以拿来反驳李林甫的,而且作用巨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