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243章 光武(2 / 2)

她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,竟让一众须眉生出惭愧之意。

退朝时,霍光拉住徐卫,低声道:“海上风急,若见着罗马战船,别硬拼,先把咱们的‘大汉旗’竖起来,告诉他们——这是天朝上国的水师。”

徐卫握拳:“霍将军放心,我若到不了罗马,便把船锚抛在红海边上,给后世子孙留个记号!”

魏相则追上苏武,递过一个锦囊:“西域多诈,这是张骞当年用过的‘离间计’手册,你带着防身。”

刘细君走过长廊时,忽然听见工匠们在墙外夯土筑基——那是新的儒教书院在动工。

她摸了摸袖口的《论语》竹简,轻声自语:“五年之后,当铁轮碾过罗马石子路时,他们听到的不应只是马蹄声,还有朗朗书声。”

未央宫的飞檐上,一群鸿雁正排成人字向西飞去。

刘据站在檐下,望着群臣忙碌的身影,忽然想起父亲出征时的背影。

此刻的大汉,不再是被动应对边患的王朝,而是以五年为刻度,主动丈量世界的帝国。

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铁犁翻开南方的红土,当铁路轨道在西域沙漠中延伸,当楼船龙骨在胶东造船厂成型,一个横跨欧亚的文明帝国,正在铁血与典籍的交织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史诗。

大汉境内,《长安日报》《长安晚报》《大汉女子日报》等数十种官民报纸连日刊发号外,将头版留给了这场震撼天下的盛事。

铅字与木刻间,一个属于钢铁与蒸汽的时代正呼啸而来。

《长安日报》头版:《万年基业!天子亲筑铁血丝路,十万民夫叩开西域之门》

铜版雕刻赫然呈现刘据挥锤钉轨的瞬间,天子冠冕上的旒珠随动作晃动,下方配文:

"一锤定音,震古烁今!

"-

侧栏绘有铁路剖面图,详细标注

"枕木间距六尺

"

"铁轨承重三千斤

",并附霍光批注:

"此轨可抗匈奴铁骑,可载万斤粮草。

"

社论激昂写道:

"昔张骞凿空西域,今铁轮横贯流沙。

当长安城的晨钟与大月氏的暮鼓通过铁轨共鸣,大汉便不再有远方!
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