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 皇子守国门还是兄弟阋墙【求月票】
李恪平素鲜少主动拜访李世民,但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关注从未减少。
实际上,在所有皇子中,李世民给予李恪的待遇仅次于李承乾和李泰。
因此,当李世民得知李恪主动求见时,他先是感到意外,随后便是由衷的高兴。
毕竟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到李恪了。
于是,他当即示意云端退下,然后向殿外吩咐道:“让恪儿进来吧!”
“诺!”
门外传来一声应答。
不久,李恪谨慎地步入了甘露殿。
尽管这不是他第一次进入此殿,但他明白,这次之后,或许他将很久无法再次踏入甘露殿,甚至可能永远失去这个机会。
因此,他的心情异常复杂,举止也显得格外小心。
一见到李世民,李恪便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:“儿臣李恪,参见父皇!父皇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
“哈哈哈!”
李世民听到李恪的礼节,不禁开怀大笑,并打趣道:“你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奉承话”
李恪腼腆地笑了笑,回答道:“儿臣是跟太子皇兄学的.”
“哼,你为何不学别人,偏学那逆子”
李世民一听到是学李承乾的,便不满地哼了两声,然后仔细打量起李恪。
不得不说,李恪与年轻时的李世民极为相似。
看着李恪的模样,李世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,越看越觉得欣赏,越看越觉得喜爱。
而李恪在李世民的注视下,则显得有些局促,不由轻声地说道:“父皇,您有段时间没去看母妃了。”
李世民闻言,顿时有些好笑的道:“你就为这事来找朕吗那你母妃还好吗”
“还好,母妃之前还带我去拜见了皇后呢”
“那你母妃与皇后说了什么”
“也没说什么,就是聊了些陈年往事,还有,送了一份我姨母带来的礼物!”李恪如实答道。
这个倒不是什么秘密。
李世民若想知道,轻而易举的就能查出来。
却听李世民一脸疑惑的道:“你姨母”
“就是隋朝时嫁去吐谷浑的光化公主,现在是吐谷浑可汗伏允的可敦”李恪解释道。
“哦,是她啊!”
李世民恍然大悟,而后又追问道:“她为什么会送皇后礼物”
“这个儿臣就不清楚了,只知道她让人托我母妃送一件礼物给皇后,说是替皇后祈福得来的圣杯?”
“圣杯”
“对!据说用此圣杯喝水,能延年益寿,百病不侵”
李世民闻言,不禁哑然一笑,心说世上怎么可能有这种东西
不过,听到李恪这样说,他又想起什么似的,追问道:“你母妃跟吐谷浑那边有联系”
“没有,是光化公主托人找到我母妃的,还说了很多好话,我母妃看在姐妹一场的份上,才答应她的。”
李恪说着,仿佛也想起什么一般,又接着道:“但是还有一件事,儿臣觉得有必要禀告父皇”
“何事”
李世民皱眉追问。
李恪沉吟了一下,道:“据光化公主透露,吐谷浑可汗伏允好像得了什么顽疾,情况有些不妙”
“哦”
李世民眼睛一亮:“此言当真”
却听李恪语气诚恳地道:“虽然儿臣不知道是否为真,但光化公主确实是这样透露的。看样子,她现在有点着急,想要依托我大唐,稳固她的地位”
说到这里,又看了眼李世民,补充道:“貌似吐谷浑太子跟她,也不和”
闻言,李世民心头大动,但表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地道:“嗯,朕知道了。”
说完这话,父子俩就陷入了沉默,气氛也逐渐变得尴尬。
“父皇,其实儿臣今日前来,是有一事与您商量,希望父皇能够应允”李恪终于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开口道。
“何事”
李世民毫不在意地问道。
实际上,除了面对李承乾时需要动脑筋,面对其他儿子,他通常不愿多费心思。
因为他不认为他们会有任何不良企图。
但李恪却郑重其事地道:“儿臣想请求父皇允许儿臣前往封地就封!”
此话一出,李世民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,冷冷地问:“你说什么”
“父皇.”
李恪张了张嘴,欲言又止,但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一般,正色道:“儿臣想像太子皇兄一样,为大唐尽一份绵薄之力!”
“混账东西!我大唐何时沦落到需要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尽力了”
李世民还没等李恪说完,便怒气冲冲地打断了他。
李恪再次庄重地向李世民行礼,严肃地道:“太子皇兄八岁便去了封地,父皇十多岁从军,儿臣即将满十二岁,按照宫里的规矩,也应当去就封了。”
“更何况,太子皇兄曾有豪言,太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儿臣虽非太子,但也是皇子,也有一颗爱国之心,愿守国门!”
“你!”
李世民有些惊讶地看着李恪,仿佛从李恪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,那时他千里奔袭救隋炀帝的壮志豪情。
尽管那时的隋朝已显露出了许多问题,但他的报国之心并未因此动摇。
所以,不知为何,他突然对李恪的做法有了一丝理解。
“恪儿,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”
虽然李世民对李恪的做法,表示理解,但他真的舍不得让李恪去封地吃苦。
哪怕他给李恪的封地,距离长安所在的关中不远。
但汉中那个地方,与巴蜀交接,文化经济都不是很行,去了肯定会吃苦。
可李恪的决心似乎异常的强烈。
只听他又郑重其事地道:“回父皇,儿臣已经考虑清楚了,太子皇兄能在江陵发展起来,儿臣应该也可以。”
“另外,汉中地接巴蜀,乃我大唐的西南门户,若儿臣能将汉中守护好,大唐便没有后顾之忧了!”
“更何况,父皇不是志在高句丽吗巴蜀乃我大唐的重要粮仓,万万不容有失啊!”
听到这话,李世民不禁一阵唏嘘。
心想总算有个能为自己着想的儿子了!
不过,李恪现在还不到十二岁,他依旧有些犹豫:“恪儿的爱国之心,父皇已经明白了,也很为你感到自豪,但是,恪儿的年岁太小了,要不,再过几年.”
“父皇!”
还没等李世民把话说完,李恪就鼓起勇气的打断了他:“为什么父皇能给太子皇兄机会,就不能给儿臣机会呢儿臣也想为父皇分忧啊!”
“这”
李世民心头一震,仿佛不认识眼前的儿子了一般。
但是很快,他就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对劲。
因为李恪在他的心中,一直都是沉稳冷静的一位皇子。
他为什么会说李恪‘英果类我’呢
就是因为李恪的气质,长相,包括性格,都跟他年轻时候很像。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。
那么,为什么一向沉稳冷静的李恪会一反常态
想到这里,李世民逐渐回过神来,一脸平静的盯着李恪,淡淡地问道:“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朕”
“啊,儿臣.”
李恪神色一慌,急忙道:“儿臣不敢欺瞒父皇.”
“是吗来人,给朕查”
“父皇!”
李世民的话还没说完,李恪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。
与此同时,一幅画从他的怀中掉落,发出“啪嗒”一声。
李世民的目光立刻变得锐利,紧紧地盯着地上的那幅画。
隔了半晌他才冷冷的问道:“这幅画是何人所画”
“回,回禀父皇,儿臣不知.”
“不知“
李世民眼睛一眯:“你还想欺瞒朕”
“不敢!儿臣不敢欺瞒父皇,儿臣确实不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,只知道是太子皇兄送给我母妃的”
说着,李恪又反应过来似的,神色慌张的解释道:“父皇别误会,儿臣并非是因为这幅画才去封地的,是儿臣本打算将这幅画偷偷藏起来,不让母妃看到,没想到不慎遗落.”
话到这里,他便没有再说下去。
因为李世民的脸色已经难看到了极致,而整个大殿的温度,似乎也冷了几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