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206章 尽管试试(2 / 2)

内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,周道丰数十年如一日,文官在太上皇的支持下,已经毫无疑问的掌握了朝堂,谁掌权都会谋求控制枪杆子。

没有控制枪杆子的内阁,算什么掌权,这就是以文制武的由来。换句话说就是兵权即国柄,事情的道理本质上就是以文制武,谁当权谁都要来制这个武。

一个武将方方面面都被朝廷控制的话,那么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价值。

王信知道贾政的忧虑。

贾政自己是文官,所以在以文制武上天然地支持,可涉及到了自己,贾政又不是单纯的文官,所以心里头就有些不舒服,因为伤害了他的利益。

而损失利益最大的是自己——在别人的眼中,大概都是这么认为的。

简而言之,冯庸在大同担任节度使,手里掌握了更多的权利,他的分量就很重,而现在冯庸失去了许多权利,哪怕如朝廷传出的谣言,最后入五军都督府升到都督,其实分量也缩小了许多。

权利变小了,利益也就变小了。

朝廷要利用大同的机会,彻底的以文制武,从而打开局面。王信明白了朝廷的想法,心里反而松了口气,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于是问道:“对我具体是个怎么安排”

贾政说道:“从大同分出一镇,升你为参将。如后勤,史负责。”

这不就是大明中晚期的那套么,王信一下子就懂了。

以后武将只负责打仗,其余方方面面由文官说的算,自己就是个工具人,难怪贾政喜忧参半,面色复杂。根子上贾政不是传统的文官,还是屁股说的算啊。

“贾公怎么看”王信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,而是试探的问道。

贾政的想法里,大同形成这样的格局,那自己失去了很多的价值,换个角度想,自己也能看看贾政的态度。

屁股是屁股,可人性还是有区别的。

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价值减少,贾政就翻脸,一点感情仁义也不讲,那么自己就得重新考虑下如何对待贾政,恩情要不要做消。

自己从白身到武官,又因为不听林如海的话坚持要抗倭,主要是自己的身份,让朝廷两边都有人不满,所以自己被明升暗降,林如海不但不厌弃,反而出手保自己,为自己铺路。

这就是恩情,自己一定要还的,而不是单纯的利益。

自己在京城的两年,贾政帮了自己很多忙,如果此次贾政不讲感情仁义,那自己也只能和贾政单讲利益,日后自己不仗义的时候,贾政就不要怪自己。

贾政想了片刻,怕王信不懂,好心提醒道:“你以后不能轻易再固执,因为别人能轻易的拿捏你。”

以前虽然也在以文制武,可终归将领带领军队,虽然这些年有了很多的积弊,可武将掌握着军队,有他的底气所在,以后彻底变天了啊。

听完贾政的担心,王信笑了。

贾政无语道:“你还笑得出来。”

王信没有多言,有些事自己解释不了,不过确认道:“这件事是张阁老也支持的吧”

贾政摇了摇头,“张阁老的态度,怎么会告诉我。”

虽然没有得到确定的答复,王信相信这件事张吉甫必然是参与的,哪怕不是他的主导,也是他默许,难怪对自己的态度有些变了,根子在这里。

张文锦和张吉甫他们欺负自己是忠臣啊。

自己既然是保家卫国的将军,自然是忠臣,是忠臣的话,怎么会对朝廷有怨言,朝廷加强对军队的掌控,身为忠臣应该支持才对。

要不然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呢。

可惜,自己敢这么玩,因为自己有凭仗,能让自己不违心的去做事,不过这样也好,大家都误会下去,看谁笑的最后。

而且自己的确不想多事,祸乱天的事不会干的。

自己只会保家卫国。

贾政忍不住欣慰笑道:“没想到你年纪轻轻,却能如此豁达,心胸方面我倒是不如你了。”

权力少点就少点吧,要不了多久,就是个参将了。

贾政觉得王信虽然吃了大亏,不过为了大周的长治久安倒也做的不错。

看到贾政的态度,王信忍不住感慨,“贾公过奖了,贾公的心胸才是令我佩服的。”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没有受损,反而占了大便宜。

自己升官就不说了,王信巴不得手下一个个都升官。为了他们升官的事,自己还愁的不行。谁要是觉得可以把自己的属下拉拢过去,那就尽管发射衣炮弹,越多越好,自己不怕吃撑了。

反倒是贾政,自己与贾政属于文武结合的盟友,在他的心里,他倒是真正的利益受了损,为了朝廷的未来,竟然选择了高兴接受。

光这一点,王信不得不服。

贾政的态度的确是没有问题的,只不过能力差了点。

不过为难的是有些人会不会像苍蝇似的来恶心自己,比如那王子腾,又或者冯庸此人快到京城了,又想了王熙凤。

自己和王子腾闹翻的事,王熙凤应该知道了吧。

自己有贾政的关照不会有问题,恐怕贾赦要闹幺蛾子了,到时候,王熙凤不知道会怎么自处,说起来,王熙凤对自己真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