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208章 都是朕的钱(1 / 2)

第208章 都是朕的钱

自从王信离开雁门关,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月,雁门关诸事由赵雍掌领,亲自坐镇雁门关关城,与前后雁门关西门,广武城形成核心防御圈,张灿负责骑兵,汤平负责炮兵。

虽然大同的节度使,以及厉害的游击将军同时离开,因为当初在关外的战绩,打残了单于部,震慑了大板升诸部,所以边关很平静。

虽然有些生胡的谣言,还有一些大板升地区的消息,最后侦查都是虚惊一场。

赵雍知道自己责任重大,不光是雁门关守军扩充之事。

跟着将军这么久,别的方面不说,粮草问题是第一位,广积粮刻在了心里。虽然将军走之前,雁门关留下了大量的粮草,还有广武城外一带的草场,赵雍仍然第一时间派人去大同催促粮草。

雁门关需要的粮草,赵雍并没有乱要,而是遵守以往的规矩。

如河西营有三千人,雁门关各地本地守军有一千余人,营兵与本地守军不同,后者属于乡兵民兵,百姓服兵役的一种方式。

前明只有军户服兵役,但是比起民户,军户没有别的方面的补偿,一样的要种地,所以军户是受到剥削的,大周吸取教训,不设立军户。

本地守军的军饷由地方提供,而且少得可怜,粮草由大同提供。

其实不光是大同,整个山西总体上是无法自给自足的,需要南方的粮食,也因为有南方的粮食,所以山西人口越来越多。

也随着南方的粮道,南方的商人也涌来,通过粮道形成的南北商道,掌握了更多的经济利润。无徽不成商,大周各地都有徽商的身影。

总之,不提应该由朝廷发放的军饷,只提人吃马嚼的粮饷。

近五千人每个月需要一千三百五十石口粮,虽然是本地供应,也需要动用两百多辆车次运输,以及动用民力千余人次,且只是雁门关一地和一个月之用。

如果算上牲口的草料供应,数字还要翻一番。

而雁门关如今的马匹极多,又没打算售卖,幸亏有广武城的地利,可以维持不少,否则支出如此之大,金山银山也经不起消耗。

自己已经派人去了两回,而大同至今没有答复,大同拖得起,自己可拖不起。

赵雍已经预感到大同那边有人在阻挠,最近非常忧虑,坐卧不宁。于是,赵雍下了决定,亲自去大同一趟。

将军不在,自己又离开,万一有敌情发生,雁门关怎么办,雁门关不只是一个关,如果发生敌情,需要有人居中调度,于是指定了手下。

得知赵雍的安排和决定,汤平有些不满,不过心里忍了下来。赵雍带着几名骑手赶到了大同,第二日才见到大同巡抚御史——

冯庸前脚刚离,张文锦就召集了大同永兴军大小将领,当众责罚了两人,又提拔了几人,没有了主心骨,又刚刚经历失败的永兴军毫无底气。

又有天成军,以及雁门关的京营二部,所以永兴军不敢闹幺蛾子。

张文锦并没有一味的打压,不光发了一笔欠饷,还见了好些人,承诺了许多事,所以冯庸离开才半个月,他的永兴军就变了主。

解决了永兴军,张文锦目光转向天成军和雁门关的京营。

两部索要的粮饷,在解决永兴军的时候,张文锦还顾不过来,只暗中扣了下来,没想到雁门关的赵雍来了,正是他盯上的目标。

巡抚都御史衙门。

赵雍客气的坐下,端坐在椅子上,主位上的张文锦,打量了赵雍两眼,然后笑道:“你们王将军的本事,你学到了几成”

这句话问的突兀,赵雍谨慎道:“将军带兵打仗的本事无常规,顺势而为,并无套路可学,末将只学了点皮毛。”

张文锦不相信,但是心情不错,赵雍如此谨慎,可见是个人才,何况能主持雁门关之事,八九不离十,就算没有王信厉害,也能当半个王信使用。

一个赵雍,加上永兴军,足够压服王信,至于天成军的胡立勇,此人问题不大。

“赵将军实在是谦虚,只是可惜,赵将军为国立功无数,却始终跟错了人,以至于今日还只是佐击将军。”张文锦试探道:“佐击将军虽然也带个将军,却是个假将军,以赵将军的本事,当个真将军又有何妨。”

赵雍沉默了。

经历过罗明之事,最后又跟了将军。短短的年余,先后消灭倭寇,痛击胡部,震慑内部,更不提军中的环境和气氛,赵雍实在是懒得理会张文锦的试探。

这种事情,他太熟悉了,熟悉到有些厌恶。

“赵将军为何不说话”张文锦奇怪道:“难道是担心朝廷的形势我可以直言告诉赵将军,以后别的事情,都不需要赵将军操心,只需要好好打仗立功,升官发财的事,朝廷自会为将军办好,而不是像以往,流汗流血到头一场空。”

赵雍终于开口,张文锦洗耳恭听,心里满是期望。

“山西巡抚衙门发文,雁门关的粮饷由抚台发放,从关外回来,乃至之前所欠,已经有两个月的粮饷为发,末将斗胆请问抚台,两月粮饷何时发放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