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三百三十三章 巡查东辽(三)(2 / 2)

东辽地区主要经营着三个重要的系统,其中一个便是外贸系统。丽江小国自然无需多言,而列加则是西方诸国之一,且是距离东方圈子最近的一个西方小国家。正因如此,东辽地区成为了帝国至关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。众多货品皆是通过此地流入西方圈子,毕竟在这个年代,海贸的危险性颇高。

其次,东辽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。要知道,帝国的五大冶炼集团之一——东辽冶炼集团,其大本营就设立在此地。虽然它的建立时间稍晚于西宁,但地区的相关资源一直在不断地囤积资源。他们借助东辽这个新的基本盘,团结各方势力,以实现一些利益的交换。

最后,东辽地区的新基本盘也值得一提。江南和华江等地区的基本盘早已确定,而下关的利益置换则难以完成。相比之下,东辽地区在前朝时期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,直到天子亲政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。由于这里没有形成强大的势力,权力盘相对较为干净,因此可以通过完成一些相关的利益置换,为各方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利益。

同时,重点考察对象一,东辽地区的产业建设情况备受关注。自新政实施以来,东辽地区成为重点开发的区域,其相关利益盘相对较为清晰,产业革新的指令也更为强烈。

尤其是在帝国启用新资源煤矿之后,大宋帝国东辽冶炼集团的主导建设下,资源投入变得更加频繁。东辽地区大量的煤矿逐渐被收购并投入生产使用,这使得东辽本地的煤矿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。然而,出于政治考量,帝国有关部门只对规模最大的两座煤矿进行了处理,其余的则交由东辽地方衙门自行处理,这也算是给东辽地方制官办企业留了一条活路。

重点考察对象二则是东辽地区的人才储备情况。天子新政推行以来,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,帝国各大地区都在积极发展人才战略。江南东辽和卫京特区为了招揽人才,纷纷开出了丰厚的条件,吸引大量人才投身于地方建设,并得到了充分的投入和使用。

帝国对各地区提出了不仅要招揽人才,还要自行培养人才的要求。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:一是草根派,即那些在工厂等相关地方工作积极、头脑灵活的工人,他们会被重点培养,通过考取相关证书,由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岗员工。各集团和各单位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,如骨干培养计划等。

东辽地区的教育系统也在逐步完善。原本,他们计划争取第二个标准化学府落户东辽,但却被西宁地区抢先一步,因此不得不再等待几年。由于帝国的财政资源有限,不可能同时支持多个标准化学府的建设。

赵宇听取了汇报之后,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同时支持两个学府的发展。不过,东辽毕竟在这方面落后了一步。中央将通过支出政策支持相关的资金投入,让东辽地区自行想办法解决部分资金问题。同时,中央财政在有余力的情况下,也会适当地给予补充。

第三就是东辽的基础建设项目,帝国大基建一来是为了促进生产力,让许多人有饭吃,否则出于维稳社会的必要。否则大宋帝国科工院大量发明可能几十年,几百年内是不可能问世的,二来就是要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,尤其是就是军队大裁军,各方面都需要人才,如果没有稳定的岗位,大量人口失业,造成社会治安问题,那就有些那个了。第三就是这些大基建项目会成为帝国国力民政项目的重要实施点。

第四就是东辽地区的民政类项目建设工作。相关地区的建设和投入一直是东辽地区的发展要点,尤其是民政类项目,包括公共住宅,标准住房和养老安全等相关的资源投入。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