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358章 淮河余烬(一)(2 / 2)

夜风突然变得凛冽,吹散了未尽的话语。温北君转身走向大帐,背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孤独。

帐内,卫子歇正在整理文书。见温北君进来,他放下手中的卷宗:“先生,元孝文派来的监军使已经安排好了,明日一早就启程回京。”

温北君点点头,“辛苦你了,放着涿鹿县的事没忙完来帮我整理文书。”

卫子歇手中的笔微微一顿,墨汁在竹简上晕开一小片。他抬起头,烛光映照着他年轻却已显沉稳的面容:“先生言重了。只是几天,涿鹿县出不了乱子。”

温北君解下佩刀放在案几上,刀鞘与桌面相碰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他望着眼前这个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学生,忽然想起四年前在大梁学宫初见时的场景,那时的卫子歇还是个瘦弱的少年,比起在他课上昼寝的徐荣,卫子歇好太多了。

“我记得你当时问过我临仙的事,和我有过一番对于天下局势的见解,怎么样,过了这么久 ,还坚持曾经的统一之道吗?”

温北君记得,卫子歇在大梁学宫和他说,只有统一才能救得了天下。

烛火在帐内轻轻摇曳,将卫子歇的影子投在帐布上。他放下手中的笔,目光落在案几上那柄名为琵琶泪的佩刀上,他知道为什么叫琵琶泪,刀鞘上的纹路像极了泪痕。

“先生,”卫子歇的声音很轻,却异常坚定,“学生依然认为,唯有天下一统,方能止戈息战。”

温北君的手指轻轻抚过刀鞘,那上面还残留着淮河的血腥气:“就像这次?用五万将士的性命,换来三座城池?”

帐外传来夜巡士兵的脚步声,整齐而沉重。卫子歇沉默片刻,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:“这是学生这两年来在涿鹿县整理的户籍册。县中百姓,十户有七是战后流离的难民。”

他展开竹简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姓名与来历:“有从汉国逃来的织工,战死的将士遗孀,还有边境被掳掠的农户…”手指停在一个名字上,“这个叫阿香的姑娘,全家死在我军征粮的路上。”

温北君的眉头微微皱起。他听说过这个姑娘,在涿鹿县衙的后院,总是安静地帮刘棠照料花草。

“先生,圣人说为政当以民为本。”卫子歇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痛楚,“可这四分五裂的天下,诸侯征伐不休,百姓何曾有过一日安宁?”

夜风突然掀起帐帘,吹灭了案头的烛火。黑暗中,温北君的声音格外清晰:“所以你觉得,用战争终结战争,就是正道?”

“不是我觉得,”卫子歇在黑暗中答道,“是这世道逼得我们别无选择。”

温北君突然抓着琵琶泪站起身,佩刀与铠甲相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他走到帐门前,望着远处连绵的营火:“子歇,所以你觉得我现在做的就是正确的吗?用战争去终结战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