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2章 大同风起
刘通从京城回到雁门关,带回来将军的消息,许多人连忙赶来打听,此事,赵雍还在大同,还未返回。
虽然才不到一个月,刘通却感觉到气氛不同,没有将军在时的团结一心。
“刘通。”
汤平赶来,热情的抱了抱刘通,迫不及待的问道:“将军怎么样”听闻,刘通一脸笑容,汤平还是和以前一样,性子没有怎么变过。
“将军在京城还好。”
“那将军什么时候能回来”
刘通叹了口气。
汤平了然,鄙视道:“朝廷一向如此,当年在扬州时,也是忌惮将军,朝廷自己不做好事,也不允许别人做好事,这狗日的朝廷。”
刘通连忙左右看了看,上前一步阻止汤平,笑骂道:“你都是守备了,嘴上怎么还没有个把门的呢。”
“我天不怕地不怕,也不是一日两日,当年在扬州的时候,我还说过更狠的话,怕个什么,你们怕,我可不怕。”汤平不以为然,只觉得刘通虽然武艺高强,能力出众,终归还是胆小了些。
刘通摇了摇头,也没有反驳,只是提醒:“以前我们身份低微,没有人盯着,自己人之间说话不要紧,如今树大招风,祸从口出的道理,难道还要我来教你。”
汤平不同意,反而冷笑:“连态度都不敢表明,如何证明对将军的忠心。”
“将军看人不会错的。”
“那可不一定,知人知面不知心,将军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那是将军对兄弟们好,将军重感情,可不是每个人都是讲义气的。”汤平有自己的看法。
刘通说不出来,问道:“难道你发现了什么”
“哼哼。”汤平冷哼两声,眼神变得凶狠,厉声道:“要是真发现有人敢背叛将军,也不用等将军开口,我先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了此人,免得脏了将军的手。”
“到底怎么回事”刘通隐隐担心,生怕汤平胡来。
“没什么。”汤平也希望只是自己瞎担心,实在是大同的事情,令他太过震惊了。
冯庸虽然是将军的敌人,可冯庸的那些亲信将领受了冯庸多年来的恩情,结果呢,那巡抚御史才用了多久,不费吹灰之力就拉拢了许多人过去。
汤平认为这些人都是叛徒,都是不讲义气的人。
冯庸并不是庸人,而且身为节度使,更用了十余年之功,也没有看清楚人心,平日里,个个必然也是表现的讲义气,重感情,才能获得冯庸的信任。
刘通拍了拍汤平的肩膀,安抚道:“老伙计,将军在京城真没有遇到刁难。”当初解散扬州营,他们那些人中,汤平的反应最大,连官都不要了。
汤平冷笑:“没有受到刁难,为何没有回来呢,我也不是瞎子,朝廷指望那巡抚收拢大同兵权,连带着将军,赵雍去了三日未归,我看啊,那巡抚御史正拉拢赵雍呢。”
“赵雍不会背叛将军的。”原来汤平是担心赵雍,刘通反应了过来,亲自打包票。
赵雍原来是罗明手下的亲信将领,扬州营解散后,自己奉将军命去了罗明手下继续抗倭,与赵雍的关系不错,后来将军重返东南,赵雍加入将军,自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汤平没再说话,如果将军能看透人心就好了。
刘通心里一沉,平日里将军在的时候,大家不知不觉,结果将军不在,离开了才一个月,众人像是缺了主心骨,各个变得心思不宁。
自己在京城跟着将军没有察觉,等回到雁门关,明显感觉到了变化。
陡然间,刘通想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,一直被他们所忽略。
河西营成军才多久而且几千人的队伍,来源却复杂的不行,有原来的京营,有原罗明部,有原扬州营等等。这样的条件,内部不合,矛盾重重才是应该发生的事,也是兵家大忌,根本不会有将领如此带兵,唯独河西营在将军的带领下,成军之初就团结一心。
将军在的时候,大家都不会多想,而将军不在了,每个人的想法就活跃了起来,并没有消失的矛盾开始浮现出来。
刘通只能转移话题,问起了雁门关的事,并且带回了将军的吩咐。
第二日。
刘通抵达广武城。
在城外的空地上,围着山脚有一圈跑道,跑道上安插了许多半截木桩,木桩的上面又立着一个稻草人,与人一样的高度。
“嘚嘚嘚。”
许多身穿号衣的汉子骑着马,绕着跑道跑,一手握着缰绳,一手握着木剑,快速的骑马中砍到每一个稻草人,因为是训练用的,并没有砍实。
“好多人不熟练啊。”刘通看到后说道。
“才练了多久,熟练才奇怪。”张灿也穿着号衣,一则越来越热,二则只是操练,所以都不戴甲。
“别的事情将军不是很担心,唯一不放心的就是骑兵,叮嘱我回来一定要告诉你,让你不要松懈,趁着空闲的时间,把骑兵赶紧练起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