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襄阳动了
汉阳、武昌(西南部)烽烟四起,到处都有佃户和士绅在造反。
投降内附的县城太多,汉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。
聂宇只能临时做出调整,先电报回信荆州,让荆州分兵过来接收地盘。
官吏暂时不太够用,那就先空着,民政衙、吏铨司、度支司抓紧准备,提拔任用一些新官员上来,还有钱粮财政的预算也要跟上。
荆州,大将军府。
刘骏手里拿着一份汉阳发来的电报译文,满脸欣喜道:“大将军已经攻下了汉阳和武昌,伪清的巡抚、布政使败逃,几万清军都已变为俘虏,目前正被我军的水师押运来往荆州。”
吏铨司执掌官吕志宏连忙握拳道:“好啊!汉阳、武昌二府控扼长江,武昌更是湖北省城,连武昌都被我大汉尽占,这称霸湖广已是指日可待。湖广尽取,此消彼长,大将军王道可期!”
这话说的已经有些露骨,但这时也无人去纠正。他们虽是文官,可能把九族都梭哈了,来跟着汉军一起造反,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驱逐鞑虏、为民请命的崇高理想,从龙之功、开国功臣、登阁拜相、青史留名……
林文昌忽然叹息道:“汉阳、武昌一下,二府诸县全都望风而降,就算去掉里面部分心思不纯,余下愿意内附的县镇,这钱粮耗费……唉!”
不是林文昌故意扫兴,实在是这造反钱的太伤了。
刘骏、吕志宏高兴,因为他们只需要负责管理民政,往新占地盘派遣官员,疲累归疲累,但至少不用为钱粮发愁,还能看着汉军一步步壮大,离那个位子越来越近。
可林文昌不行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。
他是度支司执掌官,被汉军官员私下里称为“小户部尚书”,汉军的每一分财政钱粮,都要他来操心算筹。
本来打仗已经很烧钱,如今又一下子扩张这么多地盘。汉阳全府之地几乎都被吞下,武昌西南部也是望风内附。
这么多新占地盘,全都要安排官吏,重新分置县镇。又要帮这里的佃户百姓分田编户,挖渠修路,甚至部分被盘剥比较惨的,汉军还得掏钱赈灾,想办法把百姓逃荒抛荒的土地给重新复耕。
刘骏收敛了笑容,说道:“林执掌不用过分忧心,我汉军起兵至今,早已过了最艰难的时期。如今湖湘已定,只要过个一两年,就可为湖北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。而汉阳、武昌受兵灾盘剥虽重,但二府都是长江沿岸精华富庶之地,只要能重新恢复生产,把荒置土地重新复耕,也不是不能重新化为帝王之基。”
通常不怎么说话的工商司执掌官姚宏毅,这时也起身说道:“刘执掌说的不错,汉阳、武昌已经被我军打通,再往东的黄州也只是时间问题。有了长江水运之利,我们与徽州商帮的汉盐、水晶杯生意,也能更好做了。”
工商司在汉军的内政管理体系里,基本插不上太多话。
因为工商司管的就是工商二事,可以视作汉军的工部,但跟正儿八经的工部还是有着本质区别。
汉军的工商司,那是真的要管民间商贸活动,甚至还要亲自下场,代表大将军府跟徽商做食盐生意。
汉军目前内部的食盐销售与市场管理,已经都被工商司给垄断。
别说这干涉了民间正常的市场经济发展,不干涉不行了,古代的商人,包括聂宇的老丈人陈家,那都是无奸不商,没一个好东西!
王朝重农抑商,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,正经的商业应该是你卖我买,可实际上的古代商业,那跟抢钱基本没什么区别。
什么能垄断,那就可劲垄断,没有官府进行控制,商人早就癫到姥姥家了。
具体可以参考彼时的荷兰人,就在去年的时候,已经被荷兰(商)人彻底玩坏了的荷兰,终于是被法国军队给灭国了。
荷兰从崛起到衰落,再到覆灭,全是因为荷兰商人。
荷兰商人为了赚钱,所以荷兰闹独立。
荷兰商人为了赚钱,所以驱逐了王室,组建东印度公司。
荷兰商人为了赚钱,所以跟英国人打仗,而后贷款给英国人跟自己打仗,把自己的战舰卖给英国人赚钱,最后又怕英国人战败了还不起贷款,主动退让导致荷兰海军战败。
抽象是真尼玛抽象!
这就是商人完全操控的国家内政体系,压根没有任何行为逻辑可言。
为了钱什么都能出卖,国家都能出卖的一干二净!
聂宇这边倒没那么夸张,不是汉军治下的商人仁慈,而是刚有苗头出现,就被他给掐灭了。
该抄家的抄家,该送去挖矿干苦力的,全都送去干苦力。
食盐生意也先归入工商司官办,所有盐价零售都由工商司按市场调节。
不仅有食盐,还有市场上的粮价浮动,工商司也有权进行宏观调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