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朱樉却知道信史的局限,如果没有与君王产生交集,一个人再有才华,想要被记录下来都非常困难。
拥有思想学说著作的人还好一些,其他人就更没有什么机会了。
比如后世都知道军械制造标准化是明军强大的一个关键因素,但到底是谁首次提出并在全国推行的,这种引领技术潮流般的人物却连留下名字的机会都没有。
朱樉与计冉的相识尚不足一日,却已对计冉有了深刻的记忆。尽管朱樉尚未见识到计冉的才华,但计冉所展现的性格与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。
历史上,许多类似这样的人往往默默无闻,甚至因误解而命运多舛。然而,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是平凡之辈。
朱樉刚刚送走村民,感慨未久,苏利便回来了。
按照原计划,尽管两人的路线不同,苏岱和苏利应同时返回周地,但昨日的约定已过,苏利才迟迟归来。
朱樉在一楼的政务中心接待了他,数月未见,这位十七岁的少年脸上竟多了几分沉稳与沧桑,昔日的稚气已荡然无存。
经过一番交谈,朱樉终于明白了苏利为何回来得晚。
与苏岱的顺风顺水相比,苏利的经历要坎坷得多。
他的目的地是U国的稷下学宫,这里是天下名士学者云集之地。
原本的设想是美好的,学术最繁荣的地方,那些名士学子享受着U国的优厚待遇。
据说孟子在U国时享有卿的待遇,年俸十万钟,一钟十石,即一百万石的粟米!
这是什么概念?在朱樉掌权之前,整个周地的产量还不够支付孟子一个人的薪俸,U国的富庶可见一斑。
能进入稷下学宫,即使是最低级的待遇,也是富得流油,因此书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进入稷下学宫,过上有钱有闲的生活。
按理说,与这样的人做生意,尤其是卖纸,本应是轻松且利润丰厚的交易。
可惜吕布威因为是姜氏后裔,对当前的U国并没有深入了解,对稷下学宫也持有固有的偏见。
稷下学宫的人确实都不缺钱,都是饱学之士。但这些有钱有闲的饱学之士,并没有多少能为U国所用,他们日常的唯一消遣便是辩论。
除了每十日一次的大辩论,这些人还天天小论,三日大论,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各自的学说和主张与人争辩。
稷下学宫是什么地方?仅被称为“子”的就有数十人,再加上各自有不少杰出的弟子,简直就是学术的深渊。
年轻的苏利一踏入,立刻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。
你说这纸是仓颉所用,好,拿出证据来,有何经典依据?你说一本空白纸册要卖一金?定价依据何在?你来自周地?来,我们好好聊聊周礼……
苏利在稷下学宫混了一个多月,不仅没卖出一张纸,还被灌输的诸多学说理论搞得头晕脑胀,这也有道理,那也行得通,差点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。